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欢迎光临项目工程咨询网!

详细分析我国总部经济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日期:2022-01-10 09:09:35   来源:中国项目工程咨询网   浏览:
    总部经济,是伴随着商务园区、中心商务区(CBD)的出现才被发现的一种经济模式。它因为某一单一产业价值的吸引力,而出现众多资源大规模聚合,形成有特定职能的经济区域,在此区域高端集合,如同军队里发号施令的司令部,司令部辐射周围区域,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模式,在中国称为总部经济,该区域也相应地被称为总部基地。目前,我国总部经济主要集中于一线中心城市, 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总的来说,华北地区占比35.77%,华东地区占比46.01%,华南地区占比6.01%。总部经济园投资建设,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而后金融经济以来,我国产业实行由东向西部转移。目前,在我国的中西部也正逐渐兴起总部经济园。如重庆渝中总部经济园区等。

  总部经济经过十几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在我国,既有世界500强总部企业数量第一的北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比较集中的上海,也有外向型经济向总部型经济转型的典范深圳、总部经济再造沿海城市的宁波,以及以专业为特色的五金总部中心永康等。不同城市对于资源的需求不同,如顺德、泉州等地,依托城市独特的产业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总部基地,也为其他地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与启示。而从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东部所占企业总部投资数量要高于中西部。

  目前,国家产业升级之路势在必行。在全球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以创新支撑和引领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以上这些都为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一、“十三五”经济及社会发展回顾

  回顾“十三五”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74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1万亿元,年均增速在6%以上,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划分标准,按照A t l as方法,201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237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而2018年中国现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770.8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A t las方法)为9460美元。201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但仍未迈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因此,“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总体来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创新驱动和民生福祉成绩最为突出。具体而言,在经济发展领域,表现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和新经济快速成长;在创新驱动领域,表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高精尖技术研发实力增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绿色生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等方面成效明显;在增进民生福祉领域,脱贫攻坚成绩最为突出。

  二、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及其发展态势

  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为代表的旧式区域发展战略,本质上是利用行政力量作为经济指挥棒,践行区域均衡主义。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从区域间的实际发展情况看,一味追求均衡或许并没有带来期盼的结果。与此同时,旧式区域发展战略中促成区域均衡的两大关键手段——基于转移支付的财政安排以及倾斜于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还带来了激励机制扭曲和资源错配的问题。

  中国近年也开始调整区域政策,逐步突破了原有的四大板块和省级行政区划,进行了跨区域的新型空间形态重构,着重推进经济带协同、城市群协同两个方向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重塑了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

  从战略思路上看,新的区域战略不再过度使用行政手段来促成四大区域间的均衡发展,而是重新审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鼓励各类生产要素流动和提高配置效率。先撬动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为核心的中国经济增长极,再通过经济带之间的传导和协同,让各大城市群在市场力量带动下共同发展。

  从落实方式上看,新型区域发展布局突破了原有的四大板块和省际行政区划,通过缩小区域政策单元提高了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同时明确地区和城市的战略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和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

  尽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仍长路漫漫,但这或许是一条更科学、更尊重经济规律的发展道路。

  三、“十四五”宏观经济形势研究

  “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意义。首先是“十四五”在我们国家发展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五年期,在历史方位上是我们迈进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十九大以后判断中国特色进入了新时代,一个是主要矛盾的转化,一个是伟大飞跃的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所以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使中华民族“强起来”,“十四五”规划应作出方向性、战略性的安排。

  第二:在指导思想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实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所以“十四五”规划首先要把总书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大的时代两个命题回答好。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写入新修订的党章和宪法,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做好各项事业的根本遵循。

  第三是在奋斗目标上,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接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十四五”社会环境发展研究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根据测算,在人民币汇率不发生幅度贬值的前提下,我国大概率将于2022年前后跨入“世界银行”分类的“高收入国家”门槛。换言之,“十四五”时期将是中国经济由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

  当然,这里说的“高收入阶段”只是全国居民平均意义上的;平均值的背后还隐藏着复杂的结构性差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个体之间等等。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中国是一个拥有接近14亿人口、疆土幅员辽阔、经济社会结构复杂的超大型经济体。平均值意义上跨入“高收入”阶段当然值得庆贺,但结构性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意味着存在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与潜力。

  展望“十四五”,受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做大国内市场、提振内需将更加紧迫。而做大国内市场、提振内需的治本之策就在于: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在要素分配中的占比,二是多管齐下,让居民敢消费,而不是出于各种原因舍不得花钱、被动储蓄。

  好消息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力市场转型等经济中一些内生力量的作用,劳动报酬占比和储蓄率“十四五”期间将自发的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过去两年时间,在边际上已经能看出这一迹象。但另一方面,仅靠这些内生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某些关键领域的政策发力配合。例如放松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隔阂,健全社保体系、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品的供给,发展普惠金融等等。

  从产业层面来看,“十四五”时期有三大领域将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式”新增长点:一是电动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产业化普及;三是互联网-物联网线上线下融合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最后,中国经济最大的财富是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为了人。经过改革开放之后四十年的高速经济成长,我国已经有大约4亿人口成为中产群体(根据中产定义和统计口径不同,测算结果存在差异,一般区间为2.5亿-4.5亿之间);但还有约10亿国民未达到中产,仍有7亿左右的人生活在农村。这是巨大的发展动力,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总而言之,“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在于大规模优质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激活、做大国内市场的关键在于开启“从4亿向14亿”的历史性跨越,从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为“2035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回到顶部




北京国宇祥
上一篇:详细分析我国饮用水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