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常见问题 欢迎光临中国项目工程咨询网!

详细分析我国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创新最新政策

日期:2021-02-26 08:51:06   来源:中国项目工程咨询网   浏览: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并且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要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更多的企业正向绿色要“效益”;在低碳技术创新上,企业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中,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在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正处于风口期,而大功率燃料电池缺乏等“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也成为业界的聚焦点。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其中明确,到2025年,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培育一批绿色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绿色产业龙头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根据《意见》,一方面,要建设一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形成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适时修订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

  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创新

  绿色基础建设的推进,绿色金融行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在交易所市场首家披露发行公告的碳中和绿色债发行人。同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也分别披露碳中和绿色债的发行公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华能天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也将于近期在上交所发行碳中和绿色债。

  此次上交所推出的“碳中和绿色债”作为绿色债券的一个子品种,其募集资金将主要使用于经认证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产业项目建设、运营、收购或偿还碳中和项目的贷款等,通过节能减排、充分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减少碳排放,持续致力于推进绿色发展。

  截至2020年末,共有186只绿色公司债、49期256只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在上交所发行,总规模达2470亿元,其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绿色产业领域,满足企业多元化的绿色投融资需求,助力国家绿色经济建设。

  今年以来,截至2月24日,沪深交易所发行15只绿色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合计54.69亿元。

  IPO方面,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新证监会二级行业)为例,截至2月24日,A股共有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上市公司55家,合计首发募资338.76亿元。

  此次推出的碳中和绿色债将更为精准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四家发行人募集资金拟投项目将主要集中于包括核电、水电及风电等清洁能源行业,助力碳减排。同时,各家机构明确相关信息披露安排,碳中和绿色债存续期间,发行人将定期披露碳减排效益。

  外资可参与中国绿色金融

  除了国内市场融资,绿色金融还需要全球资金。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另外,2020年末中国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已超过同期钢铁、煤炭、有色等三个主要高耗能领域贷款总量。

  但中国绿色金融还远没有发展到理想状态,依然处在初期发展阶段。 首先从贷款余额占比看,2020年末绿色贷款仅占全国各项贷款余额的6.9%,占比还很少;其次从提供绿色债券最主要的绿色基金数量看,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当下中国已经有约580只绿色基金,虽然数量方面看上去非常可观,但也仅占全部注册基金总数的不到2%;第三从市场对绿色金融资金需求量来看,综合央行、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到203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要的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将超过百万亿元人民币,目前不管是绿色贷款还是绿色债券所能提供的资金,显然杯水车薪。

  这为国际资本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国际资本可以更多的参与到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在绿色金融标准方面,央行正在与欧盟合作,研究制定中欧绿色金融共同标准。这将有力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促进跨境投资。在信息披露方面,央行也正在进一步完善对金融机构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制度,以便利外国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

  2021年以后,绿色金融市场需求规模增长率预计在10%以上,到2024年市场规模超过20万亿元,达到21.1万亿。

  中国银行业绿色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银行业绿色金融参与机构

  我国绿色金融业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我国绿色金融机构有国有控股也有民营化外资控股,上市机构和农信社还有自然人参股。目前我国4588家银行业机构中民营机构控股的超过3000家,170家中资保险公司多数为民营控股,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也多数是民营为主。金融业开放是大势所趋。

  二、中国银行业绿色金融市场规模

  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潜在的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将达5.4万亿元,而在可持续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修复、工业污染治理、能源与能源节约等五大领域,绿色融资需求为14.6万亿元。近年来,中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为绿色产业引入社会资本8万亿元左右。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190个成员单位中的中资金融机构所管理的120万亿元金融资产,约占中国金融业总资产的70%,则为绿色投资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业务撬动民间资金投资于绿色项目,在财政资金不足甚至缺位的情况下,引导社会资本逐步从进入新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或者环保低污染的服务型行业,将有效地支持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投资于节能技术和治理污染技术等绿色科技领域,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时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论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要求在发展中选好方向、做好取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发展绿色经济需要以绿色金融为支撑。浙江银监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导和推动浙江银行业树立绿色金融理念、建立绿色金融机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金融模式。目前,浙江省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443亿元,在全省各项贷款中占比超过9%,而且资产质量优良。浙江绿色金融发展之路,成为绿色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实践。

  把握绿色经济发展机遇。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浙江作为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早的地区,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先行一步,这客观上为浙江发展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多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监管部门和银行机构形成高度共识,凝聚各方合力,着力推动经济金融绿色发展。浙江银行业必须把握好绿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发挥先发优势,积极改革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实践不断取得新突破。

  结合实际发展绿色金融。根据浙江发展战略部署,浙江银监局引导银行业探索形成了绿色金融的浙江模式。一是立足“五水共治”的绿色银团模式。针对水资源治理项目融资金额大、期限长、利率低等特点,探索形成“五水共治”绿色银团贷款模式。二是培育特色小镇的绿色基金模式。2016年以来,浙江银行业对接49个特色小镇,提供资金172亿元,支持5751户创客。三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综合授信模式。比如,浙江银行机构提供6.3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安吉特色文化村和旅游村修缮,8万农户从中受益,促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四是针对循环经济的绿色直融模式。拓宽循环经济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推动全国首单绿色企业债券落地浙江。五是助推机器换人的绿色租赁模式。加大融资租赁服务力度,实行厂商租赁、售后回租等模式,支持以机器换人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建立监管平台和机制。为了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浙江银监局搭建了一个平台、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搭建信息平台。与省环保厅合作建立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帮助银行获取企业环境行为信息。二是试点改革机制。在湖州、丽水、衢州等地实施绿色金融试点改革,推动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创新,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三是统计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监测机制,设置绿色领域、绿色风险、绿色信贷、绿色运营4个维度308个指标,融入生态旅游、“五水共治”等地方特色性指标,做到绿色金融进展和成效心中有数。四是监管评级机制。在湖州开展试点,建立绿色银行监管评级体系,将绿色金融评级结果与监管评级、机构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绿色金融债发行等挂钩。


回到顶部




北京国宇祥
上一篇:详细分析我国冶金工程施工总承包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
下一篇:最后一页